池塘养殖过程中鱼类突然出现大量死亡原因分析

2020-04-24

随着鱼类养殖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,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,致使鱼类养殖疫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,成为制约养殖生产健康发展的“瓶颈”之一。鱼类及虾蟹类一旦出现暴发性死亡,会在短时间内全军覆没,给养殖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。


一、引起大量死亡的因素:

1、池塘鱼类因受污染而导致中毒;

2、池塘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泛池; 

3、池塘鱼类突然暴发疾病。


二、根据死亡时间分析原因:

1. 鱼类中毒

一般无季节、天气和昼夜之分,随时都可能发生。

1)鱼类的氨氮中毒:多发生在连续晴天,并多在午后;

2)药害中毒:多与农田施肥、鱼池施药或工厂排污相关。尤其是在农作物

生长季节、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流行期间较为严重。

2.泛池 

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,连续低气压闷热天气、连续阴雨和雷阵雨天气,多发生在半夜至黎明。水质越肥、放养密度越大,泛池的可能性越大,越严重。

3.鱼病 

导致大量死亡多发生在苗种培育阶段、每年4—9月份高温期间,死亡数量也是循序渐进由少到多,尤其是患气泡病、暴发性出血病、草鱼“三病”,短时间内可形成大量死亡。


三、根据发病症状判断病因:

1. 池鱼中毒 

1)氨氮中毒

先是呼吸急促,乱游乱窜,有的池中白鲢甚至跳到埂上,有时浮出水面,继而呼吸减缓,鱼体仰浮,不久即死亡。

(2)药害中毒

鱼类浮头的现象不明显,症状表现也因毒物的不同而异。有的表现为反应迟钝、麻痹、体色慢慢变黑、黏液增加、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;有的表现为颤抖、跳跃、挣扎,直至昏迷死亡。

 2. 泛池 

表现为鱼类分散于全池浮头,嘴一张一合,平静地直接从水面空气中吸取氧气,严重时在池塘浅水处浮头的鳊、鲂鱼肚皮上翻,游动失衡;

3.因病害死亡 

鱼类常伴有典型的症状,用肉眼观察可发现鱼的体表如眼眶、鳃盖、口腔、下颌、鳍条基部及腹腔两侧等部位出血,鳃盖开“天窗”,肛门红肿,蛀鳍,烂尾等症状,鱼苗体表鳍条上有气泡等。


四、根据发病品种分析如下:

1.鱼类发生中毒 

1)发生氨氮中毒,不分鱼的大小和种类,都可引发部分鱼死亡;

2)药害中毒,不分鱼种类和大小,都可发生死亡,严重的全部死光;

2.泛池 

引发的死亡则以耐低氧能力差的鳊、鲂、鲢、鳙鱼较为多见,鲤、鲫、草、罗非鱼很少死亡,泥鳅和黄鳝也很少死亡。

3.因病害 

发生大量死亡主要是暴发性出血病引起的草鱼、花鲢、白鲢、鲫鱼患病后死亡率偏高。苗种培育阶段的气泡病、草鱼“三病”和“白露汛”期间的鲤鱼烂鳃。


五、其他原因引起情况:

1.鱼类中毒 

1)鱼病防治时用药不当造成;

2)鱼池中有害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;(如甲藻大量死亡产生毒素、三毛金藻、裸藻大量繁殖产生毒素。)

3)管理不当,人为因素造成;(如投喂量过多引起的氨氮中毒、亚硝酸盐中毒或是人为投毒。)

2.泛池 

主要是水质恶化、天气突变、放养密度过大、池水严重缺氧引起。通常野杂鱼、虾、罗非鱼、鳊、鲂鱼浮头为轻度浮头,鲢、鳙鱼浮头为一般性浮头,青、草、鲮鱼浮头为严重浮头,鲤、鲫鱼浮头为重度浮头。

3.病害的发生 

大多是因水质调控措施不当,病害预防措施不到位造成。


六、根据不同发病情况的解救措施:

1.鱼类中毒 

注入大量新水,排除老水,直到池鱼恢复平静。若无水源,应立即将池鱼转入无毒的池塘中或网箱中暂养,待池水处理后在放回原池塘中;

2.泛池 

发生鱼类泛池时,立即冲注新水,同时开增氧机增氧,同时使用化学增氧剂快速增氧。

3.病害 

快速诊断,对症用药。养殖过程中做好水质调控,定期进行有效的药物预防工作,可有效减少池鱼的死亡率。



本周热议
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,持续阴雨和暴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
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要求 进一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 1
五月份水产养殖常见疾病预警方案 1
2019年11月18日国内玉米、大豆、小麦价格行情 1
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
渔知道—水产人专属的学习互动云服务平台 1
国家淡水水产种质资源库和国家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获批建设 1
全国严查水产药残,你准备好了吗? 1
11月到来!水产养殖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哪里? 1
五月份水产养殖常见疾病预警 1

微信扫码关注渔知道公众号